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原名昌南镇,历史上归属饶州郡,因此也称为饶州窑,宋真宗景德年间,正式更名为景德镇。相传此地早在汉代就开始烧造陶瓷,进入唐代,中国陶瓷的格局是南青(越窑)北白(邢窑),景德镇烧造的瓷器介乎于青瓷..
展开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原名昌南镇,历史上归属饶州郡,因此也称为饶州窑,宋真宗景德年间,正式更名为景德镇。相传此地早在汉代就开始烧造陶瓷,进入唐代,中国陶瓷的格局是南青(越窑)北白(邢窑),景德镇烧造的瓷器介乎于青瓷和白瓷之间,青中显白,白里泛青,故称为青白瓷,又习称“影青”。入宋以后,景德镇开始大量生产青白瓷,并形成风尚。南宋时期,北方制瓷工匠为躲避战乱而大批南迁,云集景德镇,促进了当地瓷业的兴旺发展,使之成为宋代重要的瓷器产地,所烧青白瓷胎薄质密,釉层莹润,手指敲击声音清脆,造型及装饰手法多样,有“饶玉”的美称,深受时人喜爱,众多瓷窑争相仿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庞大的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浮梁县瑶里镇高岭村是古代景德镇制瓷业重要的原料产地,挖出来的瓷土都是雪白色,有“青山浮白雪”之美称,被世界公认为烧造瓷器最好的原材料。由于拥有了优良的瓷土,烧造出的瓷器质量大幅度提高。
进入元代以后,青花瓷的成功烧制,一举奠定景德镇窑在中国陶瓷中的核心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青花是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施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元青花名气显赫,因为它使用了从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青花发色浓重,让人过目不忘。但它自身的许多谜团至今难解,比如元青花没有初创期,完全看不到它的发展脉络,一经问世就是一幢华丽的大厦,不仅层次多、画面满,而且主次分明,繁而不乱,浑然一体、粗狂豪放。对于这种瞬间的成长解释较多,其中一种说法跟战乱有关,元代以后,北方窑口的大量工匠随宋室南迁,如磁州窑的工匠绘画能力相当强,在景德镇优质的瓷胎上绘画如鱼得水,因此绘画成为元代瓷器装饰的重要手法。由于元青花在中国陶瓷中的地位极为特殊,本馆特将所收藏的高仿元青花单独展示。
元代景德镇另一项重要发明是成功烧制了釉里红,它是以铜为着色剂,与青花的烧制工艺基本相同,属于釉下彩,由于釉里红非常敏感,对窑室中的烧成气氛要求极为苛刻,温度略低颜色发黑,稍高一点点颜色就挥发掉,因此烧造难度巨大,呈纯正红色者寥寥无几,成品率远远低于青花瓷,但它的艺术价值非常高。此外,元代景德镇的蓝釉瓷器也十分名贵,扬州市博物馆所藏的祭蓝釉刻白龙纹梅瓶就是一件典型的代表作。本馆所藏这件瓷器的仿品,特意经数年时间反复挑选精中选优后收藏的。
进入明代,青花依然是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宣青花,依然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作为绘画原料,胎釉精细,发色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大气磅礴。成熟的铜红釉在永乐时期烧制成功,呈色鲜艳,似红宝石美丽悦目,是景德镇窑的突出成就。
成化青花与永宣截然不同,采用江西乐平的国产青料“陂塘青”(也叫平等青)代替了进口的“苏麻离青”,淡雅的发色替代了永宣青花的浓艳。创烧于宣德时期的青花五彩,在成化一朝有了开创性的发展,明清两代称之为“成窑五彩”,后人总结为“斗彩”,沿用至今。它是一种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工艺,首先用青花在素坯上勾画部分纹饰及其余纹饰的轮廓线,然后上釉入窑以1380高温烧制,出窑后用五彩在轮廓内填色,二次入窑以600-800度的低温焙烧而成。斗彩对绘画要求极为严格,青花勾出的轮廓线要精描细画,填色时,既要将花纹轮廓内填满,又不能跃出轮廓线,所以制作过程费时费力,两次入窑也加大了烧造成本。成化斗彩的代表作为鸡缸杯与“天”字罐,十分名贵,后世各朝代争相仿制至今。
明中叶,景德镇的制瓷水平又步入了一个辉煌的阶段,嘉靖时期,青花瓷使用了从西域进口的回青,色泽蓝中泛紫,逐渐改变了成化青花的淡雅,也不同于永宣及元青花那种黑斑,色调浓重、颜色鲜艳,自成一派,此特征一直延续到万历初年。
嘉万时期的彩瓷,在成化斗彩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以青花五彩最为典型,它不再像成化斗彩那样以青花为主色的风格(每一处花纹都离不开青花,哪怕是仅仅勾画纹饰的轮廓线),而是将青花只作为构成画面的颜色之一,与釉上其他彩色处于同等地位,特别突出釉上红彩,色彩浓艳、纹饰繁缛,万历五彩尤为突出。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景德镇制瓷业深受影响,朝廷几乎顾不上官窑的生产,只有民窑炉火依旧,因此崇祯官窑传世品不多,五彩等彩瓷的产量急剧下降,可青花瓷却在这一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摆脱了嘉万青花密不透风的绘画风格,画面生动、层次分明、浓淡相间,为著名的康熙青花奠定了基础。
公元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史称“甲申之变”。清早期的景德镇瓷器以五彩斑斓著称,首先是康熙青花,当时的匠师已能熟练地运用“分水法”,以多种浓淡不同的青料,有意识地造成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即使用同一种青料,也可以通过浓淡不同的着色,使色彩形成许多层次,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浓淡不同的笔韵,提高了康熙青花丰富多彩的画面题材表现力。人们常以“青花五彩”和“青花能分五彩”来赞誉康熙青花。与康熙青花齐名的康熙五彩,在制作工艺上有了重大突破,以色调更加浓艳的釉上蓝彩替代了青花,并加入具有黑漆般光泽的釉上黑彩,以及装饰性极强的金彩。彻底改变明代青花五彩为主流的局面,为康熙晚期发明的珐琅彩与粉彩打下了基础。
艺术的表现必然跟当局的政治氛围有着某种联系,雍正皇帝在位的十三年,清朝政治清明、国库充盈,制瓷业更是达到了清代的顶峰。雍正延续了康熙晚期建立的督陶官制度,经常对瓷器的烧造做出御批,对造型和纹样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重视程度空前,因此在清代陶瓷中,雍正官窑艺术价值最高,其最大的成就是珐琅彩和粉彩。
康熙晚期创烧的珐琅彩瓷,是一种在瓷胎上画珐琅的釉上彩新品种,其工艺技法来源于铜胎画珐琅(景泰蓝),每件珐琅彩都用一种颜色做地,再于色地上画珐琅,雍正登基以后,大胆改革了这种色地珐琅彩的风格,直接在白胎上绘画,而采用以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工艺画珐琅,不仅画工精细,而且色彩柔和淡雅。
粉彩是康熙晚期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影响而创烧的釉上彩新品种,雍正年间走向成熟。雍正粉彩胎薄釉白,画面的阴阳浓淡表现得淋漓尽致,立体感极强,色调柔和娇艳,如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粉彩福桃纹橄榄瓶”,八只寿桃鲜嫩饱满,颜色过渡十分自然,比真桃子还要美观,充分表现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本质。粉彩的出现,彻底结束了青花对景德镇窑长达数百年的统治地位,一直延续到今天。
雍正斗彩的成就在清代斗彩作品中最为突出,工艺比成化斗彩有了很大提高,绘画十分讲究,画面层次繁而不乱,花纹有如刺绣一般精细,特别是在色彩上采用了粉彩中的“胭脂红”代替矾红,使图案显得更加娇艳柔和。
雍正的励精图治,为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乾隆登基以后,清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十分繁荣,制瓷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官窑的制作在雍正雅致的基础上走向繁缛和奢华,御窑厂在督陶官唐英的主持下不断挑战制瓷工艺新高度,烧造出各种硕大的转心瓶、转颈瓶、各种联体瓶。此外仿生瓷以及仿前朝各种工艺品瓷器,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乾隆时期在瓷器上书写御制诗十分流行,书法精湛,与色彩缤纷的画面相得益彰,极富艺术价值。
清代的景德镇是中国古代制瓷业的黄金时代,成就无愧为历史最高水平。乾隆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逐步衰退,制瓷业每况愈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当今,国家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国人对陶瓷的热情再度兴起,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达到了历史新高峰,能工巧匠们正在用全力追摹古人,再现古代陶瓷艺术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