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省抗疫先进个人刘艳辉
2020年春节注定是一个被历史记载的非同寻常的日子。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除夕,武汉封城。
一连串政令从中南海发出,举全国之力,支援武汉!
全国4万多名医护人员分批驰援武汉、湖北。白衣为甲 ,前赴后继,演绎着无数与死神抢夺生命的故事,让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2020年11月7日下午,我在平煤神马总医院采访到了曾经担任平顶山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的刘艳辉,方知风暴有眼,援鄂医护人员一线肉搏也从容。
眼前的刘艳辉是一名暖男,笑容明亮,说话家常,一点也看不出他曾经在武汉坚守58天,荣获 “河南省抗疫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那个凡人英雄。
问:“你是不是自己报名支援武汉的?”
答:那都是形式。组织找我谈话,身为共产党员不能推托。
问:你怕不拍?
答:怎么能不怕?2月2日一到武汉机场,我们首先看到两行标语:“万众一心战疫情 众志成城克时艰”,一片肃穆,心里沉甸甸的。半小时等待入住的时候,拎着行李不敢往地上放,手都勒出了紫印子。
“原计划培训三四天,疫情紧急,24小时不到,我们就受命奔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和我们一起进驻的有北大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同济医院本部,一共4支医疗队。这是一个危重症重点医院,尖刀中的尖刀,前线中的前线,插管最多,拔管最多,第一版新冠肺炎治疗方案就出自这里。
“说实话,刚开始内心是略有忐忑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武汉最重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但同时我们又是坚定的,这份坚定来源于我们对自己专业学识的自信。
“我们是第二批援鄂河南医疗队医师组副组长,平顶山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和平煤神马总医院的临时党支部书记。122名医护人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气氛,悲壮却一点也不悲凉,人在火线,要承担起医护人员必须要承担的职责,我们怀着必胜的信心!
“汇报”和“日记”,安抚着两相牵挂的亲人
刘艳辉,1982年11月出生于鹤壁市京广铁路西侧的刘庄村,父亲是鹤壁市鹿楼机械厂的工程师、副厂长,母亲是农民。刘艳辉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随父亲转了城市户口。
幸运的是,农家出身的刘艳辉,有一位国学底子深厚,对孔老夫子非常崇拜的爷爷。他从小跟着爷爷读《古文观止》《论语》《诗经》等传统文化经典。到大二的时候,他还沉迷于《资治通鉴》等史书百家,使他在医学专业之外,涵养出了细腻温软的人文情怀。
在中法新城院区的每一个工作日,作为医师组的副组长,刘艳辉除了临床值班,刚开始时还负责排班,31名医生,3天一小排,5天一大排,要准确把每个人情况,不能有丝毫闪失。医护人员进入病房要过五道门,身上6大件,脱衣比穿衣可怕。有一次,同事帮刘艳辉去口罩,操作不规范,脏面儿碰着了眼睛,他心里一下子哇凉哇凉,万幸没有被感染。
繁忙的工作之余,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的刘艳辉,每天一则工作汇报,一天不拉地写了58篇。同仁们的工作照是现场拍的,配发的文字是他用心写的,饱含真情,有力度又有温度,向家乡的亲人传递援鄂战友的生活情况和工作状况,把大家不畏艰险、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原汁原味地传回中原腹地。这个喜爱中文却听父亲的话考取了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小伙子,他的文学才华用到了刀刃上。
除了工作汇报,有感而发,他还写与了数十篇日记。肃杀里,有江水的声音,险难中,有星月的味道。
2月4日,抵达武汉的第3天。下午1点,总医院团队接诊了第一例60多岁的男性危重患者。病人高烧39℃,腹痛,没劲儿,就像是离开了水的鱼。CT显示,病人双肺已被染白。值班的刘艳辉和同伴们立即展开抢救。5分钟过去了,症状仍无缓解,病人指尖血氧饱和度不升反降。
“马上换吸氧面罩!”缓解又反复。
“立即换经鼻高流量!”
一个半小时后,病人的危险症状逐步缓解。2月16日,病人双肺基本恢复,两次核酸检测均显示阴性,这是这个院区第一例转危为安的重症病人,如同一束光,驱除阴霾,坚定了全体同仁战胜疫魔的信心,同济医院总部送来了很多鲜花……
喜讯传回平顶山,亲人们奔走相告,同事们泪水潸然!
3月11日,刘艳辉查房时,发现9床一位80岁的男性患者紧皱的眉头,当即对他进行了详细的床旁查体。发现患者腹部膨隆,左下腹压痛明显,且存在反跳痛。CT检查发现患者存在肠梗阻,且脾脏也存在低密度灶,占位?还是缺血导致的脾脏梗死?首当其冲能的是要为患者灌肠,解除梗阻。可是,老爷子粪便极干,已成粪石。我们的赵童大夫俯身上前,用手为患者抠出了粪石,老先生的腹痛症状明显减轻。腹痛症状得到了缓解……
医者仁心,赵童大夫的举动被刘艳辉记录下来,为忙碌并劳累着的兄弟姐妹补充了精神能量。
深情款款的文字,温暖了多少离人心
“今日,乃元宵佳节。我们总医院赴武汉医疗队队员今晚在同济医院病房一起度过了这个难忘的节日。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月华满地,江天一色,了无纤尘。我们鹰城赤子在江城抗疫工作岗位上,遥祝家乡父老乡亲阖家团圆,幸福美满!
“张若虚有诗句:‘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月明楼?’天下人谁无离别怨?可我们今日的坚守,都将奔向以后的团圆。今夜武汉无眠,全国各地有无数个像我们一样暂别‘小家’的白衣战士,我们终将换来祖国这个‘大家’的康健、繁荣。”
刘艳辉的日记,就这样一篇一篇自心间涌流而出,致意亲人,致敬祖国。他说:“此次江城抗疫,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切地感知了祖国的伟大,共产党是最能担当的党,我们的政府是最负责任的政府!”
2月26号,刘艳辉的女儿阑尾炎作手术,他难免牵肠挂肚,好友小秦打电话安慰他,他回说:“放心吧,书记、院长都盯着呢!”
当年,刘艳辉和小秦一起来到平顶山,是多年的知心好友。
2月28日,噩耗传来:宝丰县中医院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共产党员袁洋洋,连续工作39天,2月28日突发心脏骤停,抢救无效去世……
袁洋洋是小秦的丈夫,刘艳辉给小秦打电话,她在电话里大哭,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安抚,刘艳辉心痛如绞,挥泪写下《与故友小秦书》:
“天下殷殷,人谁无父母!?
亲情切切,人谁无妻儿!?
意气相投,人谁无兄弟!?
“犹记得君与小秦婚宴,君风度翩翩,形容儒雅,音容笑貌,宛然如昨。而今,君驾鹤西去,阴阳相隔,徒留父母妻儿,泪水涟涟,斯为之恸矣!
“方此国家大难,我医辈中人,身为炎黄子孙,心秉悬壶之志,昂然向前,与新冠疫魔作殊死决斗,斩断新冠疫爪,方今稍有起色,君却撒手人寰,斯为之再恸也!
“先前:我华夏已有22名杏林儿女为抗击新冠疫魔殉国。旬月以来,吾孤处江城,悲银华,悼思思,哀李慧;今再悉挚友西去,闻听小秦哽咽嚎啕,心如刀绞,斯为之三恸也!
“昔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然新冠肆虐,遍地狼烟,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借先贤林君觉民《与妻书》所言与君共勉:司马青衫,不学太上忘情,唯愿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一名铁骨铮铮的战士,一个柔情似水的男儿,这就是刘艳辉。
宛若平常一段歌
光阴回溯到1998年,刘艳辉正读高中,父亲就职的化工厂倒闭。幸得父亲有技术,接一些零活儿,很辛苦。刘艳辉偏爱文科,心仪的大学是汉语言文学系,高考后报志愿,父亲说:咱家没有医生,你就报医学专业吧。刘艳辉二话没说,填报了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期间,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他利用假期当家教,自己解决了一切费用。
这样一个刘艳辉,最懂得惜物。
医疗队刚开始开展工作的时候,缺少防毒面屏,他和同仁们挨户敲门,寻求小学生书皮儿代替。得知是他们援鄂医疗队后,居民免费奉送。起初,大家连泡面都吃不上,不久后,就有了专供的盒饭,再后来,武汉政府又派来了专职厨师,伙食非常丰盛。刘艳辉建议大家把每吃不完的饭菜全部捐献给因为封城回不了家的人……
问他没有流过泪?
刘艳辉说:流过,只有两次,一次是听闻故友袁洋洋以身殉职,另一次是告别武汉那天,我们在广场上集合,对面楼上的窗户全都打开了,每个窗口的人都在喊:“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为武汉尽力!”对武汉亲人的依依惜别,我们只能高呼口号:‘鄂有何难?有我河南!携手抗疫,武汉必胜!’,我们挥着手,喊了一遍又一遍,直白的口号早已充满依依惜别的情义,我们一个个泪流满面。彼时彼刻,我们真正懂得了何为家国,何为爱国情怀。何谓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心中无愧于国家和人民。”
问起今后的人生规划:
刘艳辉说:“我一介穷书生,只不过是尽了心,尽了力,对得起这一身白衣,对得起党徽,组织上却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还提拔我担任重症科副主任……”
“我知道,我的责任更重了。想要做一个好大夫,工作上达到游刃有余,我还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总结总结再总结。好脑子是练出来的,悟性是不断磨砺出来的。我只想脚踏实地,像老主任那样,对于纷繁复杂的病例,悉心体悟,作到无愧于心……”
“没有逆行天使,只有尽责担当的凡人。58个武汉抗疫的工作日,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添了白发,但我们无怨无悔,正因为生命中有了这样日子,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国,对于家,笃诚与热爱,责任与担当,才是一个人活着的动力和最大的乐趣。”
采访结束,往回走的路上,心中除了对白衣战士刘艳辉的肃然起敬,更多的是对他平凡朴实为人的品格深深感动。刘艳辉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妻子是他同事,女儿上小学三年级,儿子4岁多上幼儿园。平时因为他的工作更忙些,妻子承担家务要多些。刘艳辉说他喜欢研究高中数学,数学是一种奇妙的思维,工作之余给人一种最好的休息。更重要的,想要辅导孩子,物理、化学没问题,数学得加把轻儿……
有恩爱也有摩擦,一个好医生之外,刘艳辉也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生命如水,流淌不息。刘艳辉,祝愿你的日子安顺如歌。